關于王老吉品牌之爭近幾年來不絕于耳。日前,王老吉商標案開庭把紅綠之爭推到了白熱化的境地。被業(yè)內稱為“中國第一商標案”的王老吉商標爭奪案2011年12月29日由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開庭審理,直接決定紅罐王老吉的商標使用權歸屬方,而開庭尚無結果。有業(yè)內人士認為,雙方和解的可能性最大。
目前王老吉商標價值千億元,而紅罐王老吉2011年銷售額也達到160億元,但王老吉商標租賃費目前每年僅有500多萬元,被嚴重“廉租”。就算按照紅罐王老吉2009年的年銷售額160億元來做標的,以利潤率20%來計算,加多寶一年的利潤也逾32億元,給廣藥幾個億的商標費,也是情理之中。
商標年限之爭
據了解,廣藥集團下屬的合資公司王老吉藥業(yè),每年都要按銷售額的2.1%向集團繳納王老吉商標使用費,每年交的費用都達到兩三千萬元。而從2000年至今鴻道集團的子公司紅罐王老吉所有者加多寶集團給廣藥集團的商標使用費,僅從450萬元增加到506萬元。平均每年增長15萬元。這對于王老吉這個品牌的實際價值來說,可謂是九牛一毛。
王老吉這個品牌在中國已經存在了185年,屬于廣州市國資委的資產,而廣藥集團作為一家國企,是這個商標的具體所有者。所以,廣藥集團認為,這已經涉及到了嚴重的國有資產流失。廣藥集團目前已出具三份不同形式的王老吉商標損失評估報告,最高損失鑒定額達3億多元,并將向鴻道集團及加多寶“聲討”那失去的商標使用費。
有媒體報道,加多寶則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態(tài),紅罐王老吉商標使用權是到2020年。這與廣藥集團指出的有效期2010年5月相差了10年之久。廣藥集團與加多寶各自表述的合同到期節(jié)點相差10年,對于品牌價值達到1080億元、年銷售額超160億元的王老吉,10年里可以預期的巨大利益使雙方都不會輕易放棄。
記者了解到,這10年便是廣藥集團在此次仲裁上提供了與鴻道集團分別于2001年、2003年簽的兩份補充協(xié)議的結果,而這也正是原廣藥副董事長、總經理李益民受賄300萬元后所簽署的。據相關律師表示,或許可以判定這個補充的協(xié)議無效。
據悉,目前廣藥集團已聘請過第三方公司進行不同形式的王老吉商標損失評估,其中最高的損失評估金額高達3個多億。
真正的歸屬權
2011年成都春季糖酒會上,廣糧實業(yè)的展臺上就已經出現了兩款“王老吉”品牌的產品,包括“王老吉”固元粥和蓮子綠豆爽養(yǎng)生粥,均為紅色外包裝,黃色“王老吉”字形。包裝上標明產品由廣藥集團授權出品,由廣糧實業(yè)經銷。
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加多寶方面表示,在工商局商標注冊查詢中得知,廣藥申請的商標注冊中并不包括粥產品類別,而“王老吉”粥類產品由自然人王付生注冊。而且,廣糧實業(yè)新推出的兩款“王老吉”產品雖然不是涼茶,但其外形與加多寶出品的紅罐“王老吉”涼茶相似度極高,有侵權嫌疑。而廣藥方面則稱,廣藥集團對加多寶授權的涼茶飲料生產銷售,與授權廣糧實業(yè)的非涼茶業(yè)務沒有沖突。
2011年11月10日,廣藥集團在人民大會堂高調舉行的“王老吉”新聞發(fā)布會,引發(fā)了綠盒利樂紙包裝的王老吉和紅色罐裝王老吉的品牌之爭。廣藥集團是中國擁有最多老字號的企業(yè),包括敬修堂、潘高壽、陳李濟、采芝林、何濟公,其中,陳李濟還以410年歷史被世界吉尼斯紀錄授予“世界最長壽的制藥企業(yè)”稱號。專家認為,作為王老吉品牌的擁有者,廣藥旗下還有諸多優(yōu)質品牌,但是沒有一個能夠與當今的“王老吉”匹敵。
歷史遺留問題
據百度投票中,近萬名網民自發(fā)調查的“2011年最悲情飲料品牌”顯示,王老吉高票當選冠軍,與之同被緬懷的還有代表了無數70后、80后回憶的健力寶、天府可樂、山海關等飲料品牌。業(yè)內人士表示,苦心經營了10年的紅罐王老吉品牌正面臨一場浩大的品牌危機,讓一直覬覦中國涼茶飲料市場的外資品牌得到趁虛而入的機會。
眾所周知,如今中國一二線市場,已幾乎是外資飲料的天下,國內飲料企業(yè)中,能與幾大外資抗爭的,屈指可數。只有娃哈哈、農夫、王老吉等幾家而已,怡寶、今麥郎、天喔等品牌只是偏安一隅,很難向全國擴張。而曾經輝煌一時的健力寶、旭日升、澳的利,也都成為過眼云煙了。
王老吉涼茶是廣東省27個傳統(tǒng)老字號之一,創(chuàng)始于清朝道光年間的廣州,解放前夕遷往香港,其基本配方沿用近170年。解放后,廣州復辦了一批傳統(tǒng)老字號藥廠,王老吉品牌在恢復之列,廣藥集團擁有國內商標權。
廣藥集團是王老吉這個品牌的真正所有者。2009年紅罐王老吉在中國的銷售額就已經突破160億元,甚至超過可口可樂的150億元,成為“中國飲料第一品牌”,2010年更被評為中國最有價值的商標,商標價值1080億元。
本篇文章來源于 中國知識產權網 http://www.cnipr.com 原文鏈接:http://www.cnipr.com/2010/news/dxal/201201/t20120104_140334_1.html